高考放榜时,正是家庭教育补课季-当前快讯

红网   2023-06-30 11:08:55


(资料图片)

进入六月下旬,是每年一度的高考公分、填报志愿、学子准备上大学的季节。父母及其家长分享优异者佳绩或分担失利者遗憾,投入全部精力、调动所有资源,围绕“一个中心”,好中选优,平中求奇,上一个理想的大学,然后,给予十年寒窗苦读的孩子所能给予的优待与呵护,这或许是当前高考家庭的常态。

但是,四川711分考生袁帅的妈妈关于“家长不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,要有独立空间,只要过程努力了,不要太在意结果”的话题,提醒我们在孩子人生最重要时刻,为其上大学争取“最优选”,全家人唯“此”为大,不计成本、不惜代价、甚至不择手段,这并不是父母的正确姿势。殊不知,高考放榜时,正是家庭教育补课季。

有人说,高中毕业生多满了18岁,他们已经不是家庭教育法中规定的“未成年人”了,不要还当他们是小孩。然而,无数的正反人生证明,家庭是孩子第一个课堂,也是永远的课堂;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也是终身的老师。何况,按照全面健康成长的道德品质、身体素质、生活技能、文化修养、行为习惯等要求,如今的父母,又有多少人认为自己已经尽到了家庭教育的责任,自己的孩子完全可以放心地放飞呢?

一考生父亲说:“自进入高三,对孩子的好多话,我们都不敢说、不好说,唯恐‘冒犯’。”这是我身边一个不得不关注的考生,分数已经进入全国重点大学录取范围。我在给予他祝贺时,向这个家庭推荐了“敬礼娃娃”郎铮的最新故事。

15年前,3岁的郞铮被抬出地震废墟时,躺在担架上的他向救命的解放军叔叔敬礼。7年后,当他得知当年拍下这张照片,也是第一个在废墟里发现他的记者杨卫国身患癌症后,尽管学习任务繁重,他有空就是看望,常常去陪伴。在杨卫国去世时,他没有像当初那样敬礼,而是像儿子一样跪下双膝,为恩人送行。在成长的日子里,他从不以自己的特殊经历而自大自傲,谢绝许多记者采访,不希望自己影响老师和同学。

15年后,郎铮考出了637分,文科省排名前30的消息被多家央媒报道,他被多所名校呼唤。我宁愿相信这主要不是他亮眼的高分,而是他穿越时空的感恩与心智的成长。这绝对是向社会投注的一股正能量。我问我关心的那名考生,你高分的背后,有没有和郞铮一样令人欣慰的人格成长?是否只是考试的机器,生活技能的无能儿?是否尊老敬贤,善待他人,是一个能够较好融入集体生活的人?是否理解父母的含辛茹苦与无限包容?最为重要的是,进入成年,有没有主见担当、家庭责任,是否滋养出中国人应有的家国情怀?在当下,对未来,这些都并非无关紧要。

对家长而言,如果平时唠叨过多,此时就要听听孩子的心声;如果平时包办得多,此时就要更多尊重孩子的选择;如果平时娇宠过度,此时就要加补独立生存和承受能力;如果平时严厉过分,此时就要多给予抚慰和激励;如果平时隐忍了痼疾顽症,此时一定要郑重忠告。

此时的家庭教育,不是报复性反弹,更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,滔滔不绝的道理,多些固本培元,少些急功近利,面对成功与失利、优点与缺点、过程与结果,家长要给孩子作出一种正确的姿态、积极的导向、优秀的示范。在志愿与专业选择上,让孩子自问心中的真诚与共鸣,既要认识和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赋与潜能,又要有强国有我的志向与迎接未来的眼光。

最好的父母教育应该是最后能够成功放飞的教育。像那位四川考生的妈妈那样,从现在开始,把更大的空间留给孩子,把更多的选择交给孩子。这才是这个季节家庭教育最好的打开方式。(易国祥)
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