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点速看:春秋名将中,齐国有管仲,吴国有孙武,晋国第一名将是谁?

中国国家历史   2023-05-29 23:35:47

全文共2416字 | 阅读需6分钟


【资料图】

谈及战国名将,我们可以如数家珍,孙膑、吴起、白起、李牧等等,但春秋有哪些名将呢?除了齐国管仲、吴国孙武与伍子胥、秦国孟明视等寥寥几人之外,似乎很难有什么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名将。

原因其实很简单,西周到春秋早期,当时战争“崇尚周朝军礼”,比较死板,就是摆好阵势有礼节的厮杀,偷袭埋伏、截取粮道之类的胜之不武且遭人鄙视,谋略能力与指挥能力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,宋襄公就是崇尚周朝军礼的国君,所以在春秋大部分时间里,没有后世标准下的名将生存的土壤。

但到春秋中晚期,战争理念发生巨大变化,从春秋“崇礼”逐渐向“诡诈”转变,宋襄之仁已经不合时宜了,用兵诡诈慢慢成为了主流,为了取胜可以不择手段、不拘一格。所以,春秋中晚期之后名将辈出,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代表是说出“兵者,诡道也”的孙武!

华夏文明看春秋,春秋大义看晋国!在春秋五霸中,含金量最高的是晋国,维持霸主地位长达150余年,晋国的霸主地位肯定不是充话费送的,而是打出来的。其实,在晋国称霸过程中,有一位春秋第一名将辅佐,并且他在战争由“崇礼”转向“诡诈”的过程中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齐桓公去世之后,天下霸主之位空缺,秦国、楚国、晋国纷纷逐鹿天下,争夺霸主之位。其中,没了齐国压制的楚国,又开始北上入侵中原了,这一次猎物是宋文公时的宋国,其祖父宋襄公时楚国就曾入侵过。

其实,齐桓公称霸之前,南方楚国非常强大,与北方戎狄几乎打穿了“中国”,史书记载的是只在一线之间,当时华夏危在旦夕。但即便齐桓公称霸时,也只是率领中原诸侯压制楚国,而没有与楚国发生战争,说到底齐桓公也没有必胜的把握。

宋文公向晋文公求救,但面对强大的楚国,刚刚稳定国内的晋文公,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:出兵救宋,与楚国打,不仅没把握,打输的话局面更糟糕,而且楚国曾经帮过他,还会给人忘恩负义的印象;但宋文公也帮过他,不救宋也说不过去。

晋文公少年时,有五个品德高尚的好友,其中之一叫先轸,他继位后先轸担任下军佐,郤縠担任中军将。晋文公继位后实行“三军六卿制”,即中军、上军、下军,主官分别为中军将、中军佐、上军将、上军佐、下军将、下军佐,都由“卿”级别的贵族担任。因此,先轸担任下军佐,在高层排名中是最后一位,地位不太高。

对于救不救宋,先轸认为必须救宋,因为不救宋国,不仅是忘恩负义,而且将失去中原其他小国的信任,从而在争霸中出局。在先轸与狐偃的劝说下,晋文公下定决心出兵救宋。

但楚国实力过于强大,先轸即便再自信,也不敢轻易与楚国硬碰硬,于是晋文公与先轸等人决定首先联合秦齐等国,以在外交上孤立楚国,然后决定先打楚国盟友曹国、卫国,以此逼迫楚国放弃围困宋国。其实,这就是战国时出现的围魏救赵之计,也就是说围魏救赵之计早就出现了。

晋国战争机器开动之后,先轸的作用愈发凸显,他首先用诡诈之计,迅速攻陷卫国的五鹿(今河南濮阳县南),然后又用计攻入曹国都城,俘虏了曹卫国君。在此过程中,中军将郤縠去世,晋文公就立即把先轸提拔为中军将,连升五级,成为晋国二把手。

占领曹卫后,楚国为了安定手下小弟们的心思,于是派人告诉晋文公,答应双方共同撤兵,恢复到以前的状态,和平似乎已经到来。但在新任中军将先轸的建议下,晋文公囚禁楚国使者,又忽悠曹卫于楚国断交,由此激怒楚国进军。

果然,楚国主将子玉觉得晋国得寸进尺,就率军进逼晋军,而晋文公以回报楚国恩情为由,顺势退避三舍避其锋芒,最终双方在城濮(山东鄄城西南)这个地方展开了决战。

晋国先轸、郤溱统领中军,狐毛、狐偃统率上军,栾枝、胥臣统率下军。楚国子玉统领中军,子西统率左军,子上统率右军,其中许国、郑国、陈国、蔡国仆从军都在楚国左右军中。

按照传统战法,中军对中军,左军对上军,右军对下军,双方摆开阵势厮杀。但先轸却计谋百出:首先,他是先捏软柿子,先猛攻楚国最弱的陈蔡仆从军,导致楚国右军溃败;其次,在楚国加强对晋国上军与中军攻势后,先轸却让晋国上军缓慢撤退,自己又命中军拖拽树枝奔驰撤退,以遮蔽战场阻断楚国中军进军之余,引诱楚国左军深入;第三,楚左军进攻晋上军时,突然遭到晋中军、上军夹攻而溃败。至此,楚国左右两军都溃败了,子玉不得不退兵。

透过城濮之战可以看到,先轸打破了春秋战争的常规,创造了战场机动用兵,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先例,开创了避强击弱、避实击虚、佯退诱敌、各个击破等的诡诈战法。因此,孙武的兵不厌诈并非首创,而是他对春秋中晚期一系列战争的总结,在某种程度上说,城濮之战是孙武思想的源头之一,先轸是孙武的兵法老师之一。

如果说城濮之战还可以说是不彻底的诡诈用兵,还存在很多“崇礼”痕迹的话,那么先轸指挥的崤之战就是彻彻底底的颠覆。

晋文公去世后,秦穆公想要动摇晋国霸主之位,竟然派出一支兵马,私下越过晋国边疆突袭郑国。但没想到走到半路时,被郑国商人弦高发觉,于是秦军改变计划,灭掉了晋国的邻居滑国后回国了。

先轸认为秦国在晋文公尸骨未寒之际,出兵且擅自入境攻打晋国的同姓邻居,这是在挑衅,在动摇晋国霸主地位,必须要给予教训。于是,先轸紧急动员,让全军穿上黑衣,然后在崤(今河南陕县东南)这个地方伏击了秦军,俘虏了秦国三位主帅,其中一个是百里奚之子孟明视,史称“崤之战”。

以今天的眼光来看,伏击战是最常见的战术,但在先轸之前根本没有伏击战的生存土壤,也从未有过伏击战,因此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伏击战,更是兵行诡道的最初最显著的代表。

先轸通过两场战争,奠定了晋国150余年的霸主地位,而在他之后,兵行诡诈慢慢成为主流,到了春秋晚期诡诈已经泛滥,乃至老子都喊出“绝诈弃伪”(郭店楚简道德经)。

然而,作为第一个真正实践“兵不厌诈”思想、实际战绩远超孙武的军事天才,中国兵法转折性、革命性代表人物,堪称中国兵家圣祖的先轸,却并未得到该有的历史地位,《史记》中没有为他单独列传,《左传》中对他的叙述寥寥数笔,古今文人论及《孙武兵法》时也鲜有提及他。

历史有时是公正的,但历史有时也是不公正的。

相关新闻